西装袋定制加盟-西装包装袋
为什么苏联会解体?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轨迹
--------------------------------------------------------------------------------
发布时间:2004-09-13 文章来源:中国思维网 文章作者:不详
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
“戈尔巴乔夫用整整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还是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签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为戈尔巴乔夫救了驾,他眼疾手快,从自己口袋里马上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根圆珠笔在放弃他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以上是一个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苏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儿猝不及防。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来说,一时间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过去了,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是个什么状况呢?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大约70%多一点的国家资源。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现在的苏联继承者俄罗斯是个什么样子?据统计,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声音如同他的经济分量一样在减轻;在军事上,俄罗斯几乎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在对内部车臣武装叛乱问题上也举步维艰,久拖难下,让许多国家和军事家看笑话。这个结局对于那位在前不久丧失了爱妻,现正凄惨地经营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现正在现任俄罗斯总统的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二人来说,会是他们的本意吗?肯定不会是的。但他们怎么会一个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强大的苏联,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另一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到如此破败的地步了呢?这对中国、对世界的所有政治家,对关心中国***命运和中国前途的人,难道没有一点教训可言吗?
一、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委员。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平时对时政心怀不满的人。戈氏虽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他与其他任何猛烈抨击自己的国家和苏共,根本不懂政治却又醉心于权力的人一样,对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可以说是向往已久了。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在他所著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敌的叶利钦,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同样像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治国设计、战略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不知是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战略思想的***是最聪明的***”。一般的***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其实,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在世界级的战略家眼里,简直就是一篇学院内部刊物的作文;在世界级的政治家眼里,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研究生的论文而已。
从基层上来的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看到了人民对僵化的体制的不满。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还可以,但作为国家***的思路并不算高明。当时,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以及经济学家看到了这样改革的局限性,大声呼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在做进一步改革的试点。在大的经济体制不改革的框架下,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身份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很不成熟的知识分子的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抨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党内极端分子和分裂主义势力极为赞赏戈尔巴乔夫的言论。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后,却不能给苏联一个凝聚人心的新的意识形态,不能给国家的改革开出符合实际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他放手把意识形态的重建交给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极端思潮,把新体制的解决寄托于命悬一线的政治改革。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钦,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的时刻为这位国家***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于是在1990年他又“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出乎他的意料但在他构建的新思维逻辑之中,1990年6月,依照苏联民族政策和宪法,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发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假如这个时候在苏联全国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期望。(历史往往没有假如,这是令人扼腕痛叹的)。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这位苏联最高***还有闲心去海滨度假,他在尽情地享受着一个世界大国***在生活上无限的快乐。1991年8月19日,留在莫斯科的以副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采取了断然措施。实行“紧急状态”,控制了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这些企图最后挽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联及苏共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军心混乱,军队竟然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政变仿佛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政变中要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钦竟提前离开了莫斯科,去往遥远的阿拉木图“访问”去了。 “紧急状态”仅进行了三天就失败了。
更为可笑的是,这个经历危机还处在苏联最高***位子的充满假学者味的戈尔巴乔夫,在被勇敢的叶利钦从休假地解救回来以后,竟还继续天真地想从已经掌握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叶利钦的饭碗里去分一点残羹。还在与叶利钦等原苏联境内新成立的“主权国家”的***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联盟”问题,为了他的“联盟”,他在叶利钦的要求下宣布了解散苏共的命令,进而又宣布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进而又同意与叶利钦在非常时刻二人可以互相“代行职务”。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思维更加混乱,甚至说他之所以在8.19事件中差一点失去权力是由于苏共对他的背叛。他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到,戈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幼稚,政治敏感性多么迟钝,而又是多么醉心于权力的人。像这样一个毫无理智、毫无判断力的书生来掌权,真是苏联人民的悲哀。再以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二、 莽汉与书生两种品质共存的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的农村,俄罗斯族。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工业管道建筑公司工作。1959年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设局长。1968年起叶利钦先后担任州建设部长和州委书记。1976年,44岁的叶利钦经苏共中央的直接任命,成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并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之一。
叶利钦的个性在许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有相似之处,首先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似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好像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稳妥求全的人。他以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书生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性格像很多技术官僚那样急躁,敢做敢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共的一切包括否定苏共的创始人及其思想。这种书生与莽汉的双重性格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并且在他到莫斯科来之前,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九年。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钦,可能正是认为叶利钦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或者顶多是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同样心存幻想,狂热追求连西方自己也于焉不详的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东西,而对国内外局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钦作为对技术很在行的地方官僚,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钦的这次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有叶利钦这种敢于否定苏共路线、具有非常性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钦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据统计,叶利钦到任的最初几个月里,莫斯科的33个区委书记中,被他因各种罪名换掉了23个,叶利钦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生活上同样也表现出体察民情的形象。他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查看城市食品供应情况,了解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他不仅下令取消了在苏联存在了多年的高干特供商店,还叫他的妻子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东西。这些都是真的,一时间,叶利钦在莫斯科名声大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叶利钦具有与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风格。
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身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利用莫斯科的新闻舆论工具大反特反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界线”的口号,他甚至还在外国人面前公开指责党内有人反对改革。把党内的矛盾毫无顾忌地向外界公开。叶利钦的所作所为与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幼稚人群的喝彩,使西方的反苏势力开始惊讶继而喝彩表示赞同。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人,一个在苏共中央,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而超越常规的改革行为在苏联的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机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的思想混乱,信仰丧失,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各种宗教大肆蔓延,完全失控。叶利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在苏共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受到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叶氏的过激言论和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浪潮中,叶利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于是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苏共内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稿时,其他委员对这份也许是戈尔巴乔夫花了些心血,而且令他非常满意的文稿都表示原则同意,有的也只就个别细节提了一点意见。但这时心态良好的叶利钦却对讲话稿旁若无人地横加指责,并提出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这其中包括对苏联过去70 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的现行改革政策的措施等原则性问题。在叶利钦的眼里,这份文稿应该推倒重来,要以美国政治为蓝本,重构苏联的政治体制。通过这件事,一个在政治上很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在叶利钦的身上跃然而出。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不住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氏提出过,说叶利钦是个危险的野心家,而且因他在工作上许多方面的过火行为,造成了他在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也不得人心。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钦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去当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建委副主席。叶利钦的下台虽然表明他的仕途在苏共中央内部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乃至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却建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党内的激进分子和社会上极端思潮团体和一些激进分子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改革家,是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家。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的并不是叶利钦对改革的思想和做法,他讨厌的是叶利钦过于张狂的性格和喧宾夺主的气势。因为在撤销叶利钦职务的理由中并没有提到他对待改革性质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对之处,也不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有什么不对,戈尔巴乔夫只是与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权方面出现了分歧,叶利钦认为改革还要再快一些,再大胆一些,而且莫斯科市委在对改革的领导权上应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好像让人感觉到两位第一书记是在改革果实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从表面上看,改革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两个人就为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反目成仇,这不过是性格的冲突。但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不是本质的东西。美国人在这个方面的直觉,比任何国家都要敏锐和清晰。美国的不少政治家感到,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在这些表面张狂,而实质上幼稚病不断加重但又走向最高政坛的人身上已经不可避免。
经过了被撤职这次沉重的打击,叶利钦的思想也许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某些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还提不提人权问题等等,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大力提倡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叶利钦参加了俄罗斯第一届人代会选举,并如愿以偿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又当选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这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事情: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全国性主权大分裂中,已经成了他政治上敌人的叶利钦,竟然出乎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钦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反而在许多方面可以控制戈氏的行为了。
当叶利钦夺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之后,“***员”这个东西已成为他身上的一个累赘,于是叶利钦毅然退出了苏共,造成了对苏联国内和世界的一次震撼性影响。然而,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时的苏联,15 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日益激化,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暴涨,生活必须品奇缺。各加盟共和国均已发表主权宣言,苏联军队对这一连串的变化,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局面,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已经基本失去控制,所有的讲话和呼吁根本不起作用。这个结果的出现,大大地出乎了满腹经纶,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的预料。
“8.19”事件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叶利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经过精心但同时又很愚蠢的策划,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逼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叶利钦顺理成章地入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钦终于在这一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之中获得了自己丰厚的利益,但他很像一个点燃了草垛子取暖的农人,得到了火热和辉煌,而没有想到同时也将引燃后面的草垛子以及整个大宅院。
从叶利钦于1985年底自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进入莫斯科,到1991年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这五年多时间的经历来看,起初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思想上与书生戈尔巴乔夫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戈氏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其在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上所做的一些事,几乎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的最佳实践。只不过叶利钦做得更大胆,更直接一些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愚蠢书生戈尔巴乔夫,首先让苏联处于混乱之中,同时又有了莽汉书生叶利钦在混乱之中勇夺俄罗斯的领导权,才直接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大分裂。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这场闹剧。而剧中的两个主要演员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又是那么认真而出色地演绎了这个闹剧的全过程。这看上去多么的完美,多么地环环相扣,几乎缺少哪一环这出闹剧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国家利益上看,这个“完美”真是苏联国家的悲剧,是整个苏联人民的悲剧。
入主克里姆林宫以后,1992年1月,踌躇满志的叶利钦的书生气和幼稚病再一次强烈地暴露出来。他一心想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为像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而又高度富强的国家,他在全国推行他的灵丹妙药“休克疗法”时向国人保证:“咬紧牙捱过痛苦和艰难的过渡,在未来不算长的日子里要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形成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联邦体制;在经济上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一个核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并大胆地任用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年轻人。可是,诸如盖达尔、丘拜斯这批盲目崇拜西方的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医治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却把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家经济急速下滑,人民迅速贫困化,而且西方国家原来答应给予的经济援助却并没有兑现,同时,曾一度是叶氏党的俄罗斯议会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依也因权利分配不均而与叶利钦闹翻了。事情发展到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完全走出了改革发起者预想的轨道,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权力争夺的另一场闹剧。俗话说:祸不单行。接下来的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无休止地争吵,最后发展到流血冲突。然后是曾经一度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小的车臣平叛战争中惨遭败绩,然后是以民主派和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俄罗斯人民信任的叶利钦,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而不择手段,自毁形象,然后是叶利钦在两年之内五易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在无可奈何之中,干脆把敢做敢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又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由刚刚当上总理不到三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年仅45岁的任代总统。
:1952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俄罗斯族。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长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对西方的情报收集。1990年苏联解体后,有着上校军衔的回到了列宁格勒。1994年由他
西装该如何洗涤 保养 是干洗还是水洗
西装清洗应该采用常规干洗。
西装的洗涤有干洗方法如下为干洗是适用局部污垢清洗,在洗之前先检查哪些部位比较脏。然后用水喷湿喷透,放少量高级肥皂或洗衣粉,用刷子刷干净,再用清水把去污剂(肥皂、洗衣粉之类)漂净。否则干后这些部位会泛起白色斑块。洗干净后晾干至八九成,把西装铺放在平坦的毡面上,再用半干的白布平铺在要熨的西装表面,不要用毛巾,按顺序将西装熨平熨干。
西装保养方法如下:
1、一般一套西装不要连续穿着超过3-4天。因为毛料较有弹性,穿久后会发生局部形变,须穿几天后在专用衣架上悬挂几天,使期恢复原状。
2、悬挂时,应取出袋内物品,使其尽快恢复到原状,清除尘土和污渍。尘土可用天然软毛刷刷去,也可用宽胶带纸(封箱胶带)粘吸尘土,效果良好。较轻微的尘土,油污渍可自行清除,如用温水或温洗涤液洗涤,最后用清水清洗,再用肥皂洗;酒或醋渍应立即用清水洗,再用肥皂洗。如有较严重的尘土,有污渍,则应专业干洗。要注意的是:西装一般不适于水洗,原因是内部用衬复杂且易脱胶和造衬布变形,致使面料不平服。
3、西装在收藏前,应加以清洁处理,去除袋内物品,品袋内放置去虫剂或樟脑,平整的挂在专用衣架上,套上罩袋,方可收藏。应置于温度较低且能经常通风的地方。
干洗店的行情是不错的,加盟一家干洗店前需要做的事情有三,一是在现在本地了解一些加盟品牌,然后在网上搜索咨询。二是选定自己认为可以的进行线下联系,了解细节和本地情况。三是实地参观品牌加盟店,了解一些实际工作,给自己做心理准备,选择熟悉的品牌。点击了解更多加盟信息
为什么前苏联会分裂?
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
“戈尔巴乔夫用整整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还是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签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为戈尔巴乔夫救了驾,他眼疾手快,从自己口袋里马上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根圆珠笔在放弃他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以上是一个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苏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儿猝不及防。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来说,一时间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过去了,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是个什么状况呢?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大约70%多一点的国家资源。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现在的苏联继承者俄罗斯是个什么样子?据统计,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声音如同他的经济分量一样在减轻;在军事上,俄罗斯几乎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在对内部车臣武装叛乱问题上也举步维艰,久拖难下,让许多国家和军事家看笑话。这个结局对于那位在前不久丧失了爱妻,现正凄惨地经营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现正在现任俄罗斯总统的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二人来说,会是他们的本意吗?肯定不会是的。但他们怎么会一个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强大的苏联,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另一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到如此破败的地步了呢?这对中国、对世界的所有政治家,对关心中国***命运和中国前途的人,难道没有一点教训可言吗?
一、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委员。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平时对时政心怀不满的人。戈氏虽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他与其他任何猛烈抨击自己的国家和苏共,根本不懂政治却又醉心于权力的人一样,对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可以说是向往已久了。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在他所著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敌的叶利钦,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同样像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治国设计、战略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不知是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战略思想的***是最聪明的***”。一般的***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其实,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在世界级的战略家眼里,简直就是一篇学院内部刊物的作文;在世界级的政治家眼里,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研究生的论文而已。
从基层上来的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看到了人民对僵化的体制的不满。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还可以,但作为国家***的思路并不算高明。当时,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以及经济学家看到了这样改革的局限性,大声呼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在做进一步改革的试点。在大的经济体制不改革的框架下,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身份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很不成熟的知识分子的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抨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党内极端分子和分裂主义势力极为赞赏戈尔巴乔夫的言论。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后,却不能给苏联一个凝聚人心的新的意识形态,不能给国家的改革开出符合实际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他放手把意识形态的重建交给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极端思潮,把新体制的解决寄托于命悬一线的政治改革。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钦,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的时刻为这位国家***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于是在1990年他又“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出乎他的意料但在他构建的新思维逻辑之中,1990年6月,依照苏联民族政策和宪法,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发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假如这个时候在苏联全国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期望。(历史往往没有假如,这是令人扼腕痛叹的)。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这位苏联最高***还有闲心去海滨度假,他在尽情地享受着一个世界大国***在生活上无限的快乐。1991年8月19日,留在莫斯科的以副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采取了断然措施。实行“紧急状态”,控制了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这些企图最后挽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联及苏共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军心混乱,军队竟然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政变仿佛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政变中要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钦竟提前离开了莫斯科,去往遥远的阿拉木图“访问”去了。 “紧急状态”仅进行了三天就失败了。
更为可笑的是,这个经历危机还处在苏联最高***位子的充满假学者味的戈尔巴乔夫,在被勇敢的叶利钦从休假地解救回来以后,竟还继续天真地想从已经掌握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叶利钦的饭碗里去分一点残羹。还在与叶利钦等原苏联境内新成立的“主权国家”的***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联盟”问题,为了他的“联盟”,他在叶利钦的要求下宣布了解散苏共的命令,进而又宣布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进而又同意与叶利钦在非常时刻二人可以互相“代行职务”。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思维更加混乱,甚至说他之所以在8.19事件中差一点失去权力是由于苏共对他的背叛。他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到,戈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幼稚,政治敏感性多么迟钝,而又是多么醉心于权力的人。像这样一个毫无理智、毫无判断力的书生来掌权,真是苏联人民的悲哀。再以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二、 莽汉与书生两种品质共存的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的农村,俄罗斯族。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工业管道建筑公司工作。1959年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设局长。1968年起叶利钦先后担任州建设部长和州委书记。1976年,44岁的叶利钦经苏共中央的直接任命,成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并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之一。
叶利钦的个性在许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有相似之处,首先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似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好像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稳妥求全的人。他以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书生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性格像很多技术官僚那样急躁,敢做敢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共的一切包括否定苏共的创始人及其思想。这种书生与莽汉的双重性格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并且在他到莫斯科来之前,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九年。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钦,可能正是认为叶利钦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或者顶多是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同样心存幻想,狂热追求连西方自己也于焉不详的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东西,而对国内外局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钦作为对技术很在行的地方官僚,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钦的这次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有叶利钦这种敢于否定苏共路线、具有非常性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钦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据统计,叶利钦到任的最初几个月里,莫斯科的33个区委书记中,被他因各种罪名换掉了23个,叶利钦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生活上同样也表现出体察民情的形象。他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查看城市食品供应情况,了解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他不仅下令取消了在苏联存在了多年的高干特供商店,还叫他的妻子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东西。这些都是真的,一时间,叶利钦在莫斯科名声大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叶利钦具有与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风格。
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身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利用莫斯科的新闻舆论工具大反特反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界线”的口号,他甚至还在外国人面前公开指责党内有人反对改革。把党内的矛盾毫无顾忌地向外界公开。叶利钦的所作所为与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幼稚人群的喝彩,使西方的反苏势力开始惊讶继而喝彩表示赞同。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人,一个在苏共中央,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而超越常规的改革行为在苏联的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机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的思想混乱,信仰丧失,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各种宗教大肆蔓延,完全失控。叶利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在苏共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受到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叶氏的过激言论和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浪潮中,叶利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于是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苏共内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稿时,其他委员对这份也许是戈尔巴乔夫花了些心血,而且令他非常满意的文稿都表示原则同意,有的也只就个别细节提了一点意见。但这时心态良好的叶利钦却对讲话稿旁若无人地横加指责,并提出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这其中包括对苏联过去70 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的现行改革政策的措施等原则性问题。在叶利钦的眼里,这份文稿应该推倒重来,要以美国政治为蓝本,重构苏联的政治体制。通过这件事,一个在政治上很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在叶利钦的身上跃然而出。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不住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氏提出过,说叶利钦是个危险的野心家,而且因他在工作上许多方面的过火行为,造成了他在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也不得人心。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钦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去当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建委副主席。叶利钦的下台虽然表明他的仕途在苏共中央内部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乃至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却建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党内的激进分子和社会上极端思潮团体和一些激进分子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改革家,是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家。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的并不是叶利钦对改革的思想和做法,他讨厌的是叶利钦过于张狂的性格和喧宾夺主的气势。因为在撤销叶利钦职务的理由中并没有提到他对待改革性质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对之处,也不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有什么不对,戈尔巴乔夫只是与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权方面出现了分歧,叶利钦认为改革还要再快一些,再大胆一些,而且莫斯科市委在对改革的领导权上应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好像让人感觉到两位第一书记是在改革果实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从表面上看,改革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两个人就为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反目成仇,这不过是性格的冲突。但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不是本质的东西。美国人在这个方面的直觉,比任何国家都要敏锐和清晰。美国的不少政治家感到,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在这些表面张狂,而实质上幼稚病不断加重但又走向最高政坛的人身上已经不可避免。
经过了被撤职这次沉重的打击,叶利钦的思想也许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某些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还提不提人权问题等等,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大力提倡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叶利钦参加了俄罗斯第一届人代会选举,并如愿以偿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又当选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这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事情: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全国性主权大分裂中,已经成了他政治上敌人的叶利钦,竟然出乎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钦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反而在许多方面可以控制戈氏的行为了。
当叶利钦夺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之后,“***员”这个东西已成为他身上的一个累赘,于是叶利钦毅然退出了苏共,造成了对苏联国内和世界的一次震撼性影响。然而,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时的苏联,15 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日益激化,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暴涨,生活必须品奇缺。各加盟共和国均已发表主权宣言,苏联军队对这一连串的变化,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局面,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已经基本失去控制,所有的讲话和呼吁根本不起作用。这个结果的出现,大大地出乎了满腹经纶,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的预料。
“8.19”事件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叶利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经过精心但同时又很愚蠢的策划,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逼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叶利钦顺理成章地入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钦终于在这一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之中获得了自己丰厚的利益,但他很像一个点燃了草垛子取暖的农人,得到了火热和辉煌,而没有想到同时也将引燃后面的草垛子以及整个大宅院。
从叶利钦于1985年底自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进入莫斯科,到1991年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这五年多时间的经历来看,起初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思想上与书生戈尔巴乔夫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戈氏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其在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上所做的一些事,几乎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的最佳实践。只不过叶利钦做得更大胆,更直接一些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愚蠢书生戈尔巴乔夫,首先让苏联处于混乱之中,同时又有了莽汉书生叶利钦在混乱之中勇夺俄罗斯的领导权,才直接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大分裂。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这场闹剧。而剧中的两个主要演员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又是那么认真而出色地演绎了这个闹剧的全过程。这看上去多么的完美,多么地环环相扣,几乎缺少哪一环这出闹剧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国家利益上看,这个“完美”真是苏联国家的悲剧,是整个苏联人民的悲剧。
入主克里姆林宫以后,1992年1月,踌躇满志的叶利钦的书生气和幼稚病再一次强烈地暴露出来。他一心想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为像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而又高度富强的国家,他在全国推行他的灵丹妙药“休克疗法”时向国人保证:“咬紧牙捱过痛苦和艰难的过渡,在未来不算长的日子里要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形成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联邦体制;在经济上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一个核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并大胆地任用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年轻人。可是,诸如盖达尔、丘拜斯这批盲目崇拜西方的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医治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却把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家经济急速下滑,人民迅速贫困化,而且西方国家原来答应给予的经济援助却并没有兑现,同时,曾一度是叶氏党的俄罗斯议会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依也因权利分配不均而与叶利钦闹翻了。事情发展到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完全走出了改革发起者预想的轨道,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权力争夺的另一场闹剧。俗话说:祸不单行。接下来的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无休止地争吵,最后发展到流血冲突。然后是曾经一度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小的车臣平叛战争中惨遭败绩,然后是以民主派和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俄罗斯人民信任的叶利钦,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而不择手段,自毁形象,然后是叶利钦在两年之内五易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在无可奈何之中,干脆把敢做敢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又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由刚刚当上总理不到三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年仅45岁的任代总统。
:1952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俄罗斯族。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长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对西方的情报收集。1990年苏联解体后,有着上校军衔的回到了列宁格勒。
是什么矛盾使得苏联解体?
从苏联到俄罗斯:崩溃的轨迹
--------------------------------------------------------------------------------
发布时间:2004-09-13 文章来源:中国思维网 文章作者:不详
1991年12月21日,在这个年份的最后十天,世界发生了一件令许多人都始料不及的大事,由列宁创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了近七十年的苏联解体了。曾经一度称霸全球的强大的苏联帝国,就像是一座高高垒起的积木,只是经人轻轻一点就在突然间轰然倒塌了。乍看起来,这仿佛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并未过经战乱,自身又是如此地强大,怎么会一下子就解体了呢?
我们再来看看当年举行苏联解体仪式的最后情景:
“戈尔巴乔夫用整整12分钟读完了他那份《告苏联同胞书》。读到最后,他的眼睛湿润,嗓子嘶哑,心里就像被无数只手剧烈撕扯着,几乎读不下去了。19时20分,按事先安排的程序,戈尔巴乔夫要把决定世界末日的“核按钮”一只装有发射原苏联2.7万枚核弹头密码的黑色公事包交给独联体武装力量临时总司令沙波什尼科夫,再由沙波什尼科夫转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还是在实况转播的电视摄像机前,戈尔巴乔夫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西装口袋,但很不巧,竟然忘了带签字笔,他一时有些茫然。美国CNN电视广播公司总经理汤姆?约翰逊先生及时为戈尔巴乔夫救了驾,他眼疾手快,从自己口袋里马上摸出一支圆珠笔,迅速递给了这位几秒钟后就要成为平民的总统。戈尔巴乔夫说了声“谢谢!”,当即用这根圆珠笔在放弃他任总司令之职同时把核武器控制权交给叶利钦的政令上快速签上了他的名字。”
“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感到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矗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突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以上是一个中国学者对当时情景的细致入微的描写。
苏联的解体,对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有点儿猝不及防。尤其对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性的大国来说,一时间竟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谁也不知道分裂后的前苏联各国将会如何发展?对世界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
十年过去了,作为前苏联继承者的俄罗斯是个什么状况呢?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0%的国土面积和70%的经济基础,60%的人口,大约70%多一点的国家资源。1991年时前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万多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0%多一点,居世界第二位。那时苏联是一个国力强大,科技发达,人民自信,在全世界都有自己利益的令人生畏的国家。现在的苏联继承者俄罗斯是个什么样子?据统计,苏联解体十年后的2001年,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大约为3000亿美元,是1991年苏联的十分之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大约为800亿美元,只相当中国的五分之一。黄金和外汇储备200亿美元,只相当于中国的十分之一。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俄罗斯已经从一个强大的国家变为一个在经济上无关紧要的世界二三流国家了。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俄罗斯的声音如同他的经济分量一样在减轻;在军事上,俄罗斯几乎失去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在对内部车臣武装叛乱问题上也举步维艰,久拖难下,让许多国家和军事家看笑话。这个结局对于那位在前不久丧失了爱妻,现正凄惨地经营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现正在现任俄罗斯总统的照顾下安享晚年的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二人来说,会是他们的本意吗?肯定不会是的。但他们怎么会一个人仅仅用了六年时间就把一个好端端的强大的苏联,带到了分崩离析的地步?另一个人用了八年时间就把一个继承了前苏联70%资产的俄罗斯带到如此破败的地步了呢?这对中国、对世界的所有政治家,对关心中国***命运和中国前途的人,难道没有一点教训可言吗?
一、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样一步步从前苏联南部边疆的一小地方爬到了苏联最高***的位子上的?下面是戈尔巴乔夫个人简历: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于苏联南部边疆的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俄罗斯族。1952年加入苏联***,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斯塔夫罗波尔农学院毕业。1955年任斯塔夫罗波尔市团市委第一书记,共青团边疆区区委某部部长,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62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地区农庄农场生产管理局党的负责人。1966年9月当选为斯塔夫罗波尔市党委第一书记,1968年起任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委第一书记,1971年起为苏共中央委员。苏共“二十二大”、“二十四大”、“二十五大”、“二十六大”代表。1978年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80年10月被选为委员。1985年3月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仕途来看,可谓是一帆风顺。除了在边疆区党委第一书记的位子上呆的时间稍长一点以外,几乎是每隔两三年就是一个新起点。戈尔巴乔夫的书倒是读了不少,有着全苏联最有名望的名牌大学法学学历和农学院的技术学历。但是通观他在就任苏共总书记之前的整个政治经历,可以说基本没有碰到过什么艰难困苦,在他的整个工作历史中同样也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政绩。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平时对时政心怀不满的人。戈氏虽说在政绩上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可是他与其他任何猛烈抨击自己的国家和苏共,根本不懂政治却又醉心于权力的人一样,对苏共中央总书记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可以说是向往已久了。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时的秘书博尔金在他所著的《戈尔巴乔夫沉浮录》中这样描述道:在戈氏一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之后,“立即迫不及待地搬进了办公大楼主楼第五层被称为6号的办公室,一点儿时间也没耽搁。就如同过去俄国沙皇迷恋王位王权和王冠一样,这个新办公室也一直吸引着他,几乎在一夜之间勤务人员就把一切都收拾好了,把楼梯上的长地毯也换了,把地板也磨光了。会客室里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但戈尔巴乔夫已经等不及了,开始在他的新办公室里接待来访者。”从博尔金的描述当中我们看到的仿佛是一个尚未成年的年轻人,突然间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信任,并交给了一项足以体现信任的十分重要的工作一样,他迫不及待地要去完成这项工作来体现自己的才干。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突击提拔了一大批他认为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其中有后来成为他政治上敌的叶利钦,有后来被他冷落了的利加乔夫,有“改革外长,和平外长”之称的谢瓦尔德那泽,有把苏联人的思想导向灾难的,主管党的思想和宣传工作的中央书记雅科夫列夫。
最能体现戈尔巴乔夫个性的,还是他的那本被戏称为二十世纪“最臭理论”的叫做《改革与新思维》的书。本来“改革”这个词汇在俄语中有多种表示方法:而戈氏却用了一个“改建,改造”这样的词汇。在俄文词典里对这个词汇的解释是“推倒重建”。有人据此说戈氏从一开始就居心要把苏联这座大厦推倒重建,他想建立一个他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这种说法现在看来肯定存有几分怨气,但戈氏确实想用苏联这样一个大国,用苏联全国人民的利益为自己做一次改革实验,而且他想从这个国家最敏感、也是最致命的政治体制上动手。戈尔巴乔夫与全苏联大多数人一样,他也看到了国家的弊端所在,但他却同样像一个不成熟的年轻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迫不及待的要把他的想法在这本书的标题上明显地表达出来。为了表达他思想的开放性,作为苏联这样的大国***,他竟把这本书交给了一家美国出版商去出版。也就是说在那个冷战正酣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大国的***,一开始就把自己的治国设计、战略思想毫无保留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幼稚!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他还大力提倡所谓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试图以此来吸引群众参加到这场改革中来。不知是哪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最能隐瞒自己战略思想的***是最聪明的***”。一般的***且如此,何况一个苏共中央的总书记?其实,戈尔巴乔夫的所谓新思维,在世界级的战略家眼里,简直就是一篇学院内部刊物的作文;在世界级的政治家眼里,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研究生的论文而已。
从基层上来的戈尔巴乔夫,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上的困境,看到了人民对僵化的体制的不满。1986年在苏联党的“二十七大”上他主持制定了《苏联1986年至1990年及200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1987年他又制定了《关于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企业法》。他的基本思路是给企业放权,使企业实现“三自一全”就是完全自主经营。这种思路作为一个有着莫斯科大学学位的戈尔巴乔夫来说似乎还可以,但作为国家***的思路并不算高明。当时,这种改革的方法在中国已经实行好几年了,中国的一些地方和企业领导以及经济学家看到了这样改革的局限性,大声呼吁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在做进一步改革的试点。在大的经济体制不改革的框架下,到1988年末,苏联总的经济形势并没有好转,而且更加失调,1986?1988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号称“停滞时代”的1981?1985年。经济改革受挫以后,戈氏片面地把经济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归结于现行政治体制。1988年6月召开的苏共十九次代表会议标志着把改革的重点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戈尔巴乔夫的身份是苏共中央总书记,却是以一种苏联普通平民的心态和很不成熟的知识分子的语言,把苏联原有的政治体制称为“官僚专制制度”和“极权主义制度”。他在各种公开的场合猛烈抨击苏联的政治体制,使得苏共和苏联国家在人民心目中的政治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而党内极端分子和分裂主义势力极为赞赏戈尔巴乔夫的言论。他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与公开性的推行,造成苏联社会的极度混乱,一些加盟共和国的民主派开始与苏共争夺权力。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公开与苏共分裂。共和国的权力落到了民主分子和分裂主义分子的手上。整个苏联社会严重动荡。经济形势更加恶化。1989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到2.4%,日常必需品供应更加紧张。军队也开始出现不稳的现象,苏联的改革进程开始失控。
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在坚定地打碎了苏联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后,却不能给苏联一个凝聚人心的新的意识形态,不能给国家的改革开出符合实际的建立新体制的药方。他放手把意识形态的重建交给形形色色的宗教和极端思潮,把新体制的解决寄托于命悬一线的政治改革。那个由他一手提拔起来又被他亲手打下去,一度被称为“最勇敢”的改革家的叶利钦,就在戈氏的眼皮底下,用戈氏极力提倡的公开选举的方法,夺取了苏联最重要也是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最高领导权。改革和国家的失控并没有使戈氏有所清醒,他所读的那么多的书,也没有在这个国家多难的时刻为这位国家***带来一点智慧的作用。情急之中,他天真地想到了“总统”这个称呼的实用性。他认为“总书记”这个职务并不适合领导一个国家,只有总统才是名正言顺的国家***应有的称呼。他试图以“总统”这个职务来实现他对整个苏联国家的重新控制。于是在1990年他又“跌跌撞撞”地爬上了“苏联总统”这个位子。出乎他的意料但在他构建的新思维逻辑之中,1990年6月,依照苏联民族政策和宪法,苏联的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先后发布了主权宣言。苏联的解体已经初露端倪。
假如这个时候在苏联全国采取强制措施,也许苏联还有一线期望。(历史往往没有假如,这是令人扼腕痛叹的)。可悲的是,在这个时候这位苏联最高***还有闲心去海滨度假,他在尽情地享受着一个世界大国***在生活上无限的快乐。1991年8月19日,留在莫斯科的以副总统亚那耶夫为首的苏共其他***采取了断然措施。实行“紧急状态”,控制了在黑海之滨度假的戈尔巴乔夫。但令这些企图最后挽救苏联免于崩溃的人们始料不及的是,经戈尔巴乔夫几年的“改革”和对苏联及苏共的猛烈抨击,苏联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苏联党和国家的信任,军心混乱,军队竟然认为没有必要为挽救现存的这个国家去做任何事情。政变仿佛从一开始就并不顺利。政变中要控制的两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叶利钦竟提前离开了莫斯科,去往遥远的阿拉木图“访问”去了。 “紧急状态”仅进行了三天就失败了。
更为可笑的是,这个经历危机还处在苏联最高***位子的充满假学者味的戈尔巴乔夫,在被勇敢的叶利钦从休假地解救回来以后,竟还继续天真地想从已经掌握了俄罗斯国家命运的叶利钦的饭碗里去分一点残羹。还在与叶利钦等原苏联境内新成立的“主权国家”的***不厌其烦地讨论所谓“联盟”问题,为了他的“联盟”,他在叶利钦的要求下宣布了解散苏共的命令,进而又宣布停止苏共在苏联全境的活动,并责成苏联检查机关对苏共领导机关进行审查。进而又同意与叶利钦在非常时刻二人可以互相“代行职务”。戈尔巴乔夫所做的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一心只想保住他的那个已经一钱不值的所谓“中央”不被取消,保住他的一钱不值的苏联总统的位子不被取消。他在这个时候思维更加混乱,甚至说他之所以在8.19事件中差一点失去权力是由于苏共对他的背叛。他还不知道他仅有的一点象征性的权力马上就要被他的“合作伙伴”彻底取消了。由此可以看到,戈氏是一个在政治上非常幼稚,政治敏感性多么迟钝,而又是多么醉心于权力的人。像这样一个毫无理智、毫无判断力的书生来掌权,真是苏联人民的悲哀。再以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极富戏剧性的一幕。
二、 莽汉与书生两种品质共存的叶利钦
叶利钦:1931年生于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达里茨克区的农村,俄罗斯族。1955年毕业于乌拉尔工学院建筑系。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乌拉尔重工业管道建筑公司工作。1959年任总工程师。1961年任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建设局长。1968年起叶利钦先后担任州建设部长和州委书记。1976年,44岁的叶利钦经苏共中央的直接任命,成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并成为苏共中央委员。他是当时苏联最年轻的地方领导之一。
叶利钦的个性在许多方面与戈尔巴乔夫有相似之处,首先他对国家的前途和发展似乎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他好像不是那种小富即安,稳妥求全的人。他以工程技术专家的身份在地方上担任了多年党的领导职务,当然也看到了苏联国家在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各个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一样,也是一个有着极强的表现欲望和书生习气的人。但与戈尔巴乔夫不同的是,叶利钦的性格像很多技术官僚那样急躁,敢做敢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他甚至敢于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破釜沉舟,敢于直接否定苏共的一切包括否定苏共的创始人及其思想。这种书生与莽汉的双重性格也造成他后来在治理俄罗斯国家的过程中在决策、用人和治国方针上一再出现失误。可以说叶利钦是在戈尔巴乔夫这片土壤中产生出来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戈尔巴乔夫,也许叶利钦就在乌拉尔山以东的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那个遥远的地方心安理得地当他的第一书记了。并且在他到莫斯科来之前,已经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九年。苏共中央的前几任总书记之所以没有像戈尔巴乔夫那样突击提拔叶利钦,可能正是认为叶利钦就只是一个技术官僚或者顶多是个州委书记的料子。可是历史偏偏叫他碰上了与他有着某种相同性格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同样心存幻想,狂热追求连西方自己也于焉不详的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东西,而对国内外局势缺乏正确的判断和把握。
1985年,刚刚上任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叶利钦的管辖范围内的苏联石油工业重地秋明视察时,叶利钦作为对技术很在行的地方官僚,当然是全程陪同者,叶利钦的这次陪同视察,给戈尔巴乔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戈尔巴乔夫觉得在他即将开始的改革进程中,十分需要有叶利钦这种敢于否定苏共路线、具有非常性格和思想的人。于是1985年4月,就在戈尔巴乔夫刚刚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个月,叶利钦奉调进入莫斯科任苏联建设部长。他在这个位子上呆了不到5个月。1985年12月又被提拔为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委员,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担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后,叶利钦竭力执行戈尔巴乔夫的战略部署,在莫斯科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路线,尤其是在提倡社会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据统计,叶利钦到任的最初几个月里,莫斯科的33个区委书记中,被他因各种罪名换掉了23个,叶利钦不仅在政治上进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在生活上同样也表现出体察民情的形象。他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查看城市食品供应情况,了解老百姓对腐败现象的不满。他不仅下令取消了在苏联存在了多年的高干特供商店,还叫他的妻子像普通市民一样排队买东西。这些都是真的,一时间,叶利钦在莫斯科名声大振。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叶利钦具有与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风格。
为了加快改革的进程,身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叶利钦,利用莫斯科的新闻舆论工具大反特反官僚主义和腐败特权,提出“批评无禁区,公开无界线”的口号,他甚至还在外国人面前公开指责党内有人反对改革。把党内的矛盾毫无顾忌地向外界公开。叶利钦的所作所为与戈尔巴乔夫一样赢得了苏联幼稚人群的喝彩,使西方的反苏势力开始惊讶继而喝彩表示赞同。正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这两个人,一个在苏共中央,一个在莫斯科市委,他们大胆而超越常规的改革行为在苏联的政治界引起了很大的混乱。苏联现存的政治机体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人民的思想混乱,信仰丧失,各种形形色色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土地上迅速传播开来,特别是各种宗教大肆蔓延,完全失控。叶利钦的行为理所当然地在苏共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受到了强烈的谴责,甚至连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也感到有些吃惊,因为叶氏的过激言论和行为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他觉得在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浪潮中,叶利钦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于是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的冲突终于爆发了。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1987年6月,在苏共内部讨论戈尔巴乔夫纪念十月革命70周年的讲话稿时,其他委员对这份也许是戈尔巴乔夫花了些心血,而且令他非常满意的文稿都表示原则同意,有的也只就个别细节提了一点意见。但这时心态良好的叶利钦却对讲话稿旁若无人地横加指责,并提出了二十多条修改意见,这其中包括对苏联过去70 年历史的基本评价和党的现行改革政策的措施等原则性问题。在叶利钦的眼里,这份文稿应该推倒重来,要以美国政治为蓝本,重构苏联的政治体制。通过这件事,一个在政治上很不成熟的热血青年的形象在叶利钦的身上跃然而出。戈尔巴乔夫的脸终于挂不住了。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向戈氏提出过,说叶利钦是个危险的野心家,而且因他在工作上许多方面的过火行为,造成了他在中央和莫斯科市委内部也不得人心。于是在1987年底,叶利钦被免去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苏共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去当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国家建委副主席。叶利钦的下台虽然表明他的仕途在苏共中央内部已经走到了尽头,但由于他在莫斯科两年的工作经历,在莫斯科市民乃至整个苏联人民的心目中却建立了良好的印象,特别是党内的激进分子和社会上极端思潮团体和一些激进分子都认为他就是一个改革家,是一个比戈尔巴乔夫更大胆更优秀的改革家。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有意思的是,戈尔巴乔夫反对的并不是叶利钦对改革的思想和做法,他讨厌的是叶利钦过于张狂的性格和喧宾夺主的气势。因为在撤销叶利钦职务的理由中并没有提到他对待改革性质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对之处,也不认为他的政治主张有什么不对,戈尔巴乔夫只是与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进度和莫斯科市委在改革中的领导权方面出现了分歧,叶利钦认为改革还要再快一些,再大胆一些,而且莫斯科市委在对改革的领导权上应有更大的独立性。这好像让人感觉到两位第一书记是在改革果实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从表面上看,改革才刚刚开始,而且是否成功还是个未知数,这两个人就为日后改革成果的归属反目成仇,这不过是性格的冲突。但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这不是本质的东西。美国人在这个方面的直觉,比任何国家都要敏锐和清晰。美国的不少政治家感到,苏联的解体和俄罗斯的衰落,在这些表面张狂,而实质上幼稚病不断加重但又走向最高政坛的人身上已经不可避免。
经过了被撤职这次沉重的打击,叶利钦的思想也许已经悄悄地发生了某些变化,改革是否成功,民主是否重要,还提不提人权问题等等,已经不在他的思考范围之内了。1990年,在戈尔巴乔夫本人大力提倡的民主选举过程中,叶利钦参加了俄罗斯第一届人代会选举,并如愿以偿地当选为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不久又当选为第一任俄罗斯总统。这又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事情:在由戈尔巴乔夫一手导演的全国性主权大分裂中,已经成了他政治上敌人的叶利钦,竟然出乎意料地夺取了苏联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领导权。叶利钦已经完全摆脱了戈尔巴乔夫的控制,反而在许多方面可以控制戈氏的行为了。
当叶利钦夺得了俄罗斯的领导权之后,“***员”这个东西已成为他身上的一个累赘,于是叶利钦毅然退出了苏共,造成了对苏联国内和世界的一次震撼性影响。然而,国家各方面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时的苏联,15 个加盟共和国之间日益激化,社会经济秩序面临崩溃的边缘,物价暴涨,生活必须品奇缺。各加盟共和国均已发表主权宣言,苏联军队对这一连串的变化,茫然不知所措。对于这种局面,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中央已经基本失去控制,所有的讲话和呼吁根本不起作用。这个结果的出现,大大地出乎了满腹经纶,书生气太过的戈尔巴乔夫的预料。
“8.19”事件以后,苏联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叶利钦觉得时机已经成熟,经过精心但同时又很愚蠢的策划,他与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三人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逼迫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辞职,叶利钦顺理成章地入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成为克里姆林宫的新主人。叶利钦终于在这一场混乱的改革闹剧之中获得了自己丰厚的利益,但他很像一个点燃了草垛子取暖的农人,得到了火热和辉煌,而没有想到同时也将引燃后面的草垛子以及整个大宅院。
从叶利钦于1985年底自斯维尔德若夫斯克州进入莫斯科,到1991年入主克里姆林宫的这五年多时间的经历来看,起初叶利钦在对待改革的思想上与书生戈尔巴乔夫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比戈氏更具有挑战性和冒险性,其在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的任上所做的一些事,几乎就是戈尔巴乔夫的思想的最佳实践。只不过叶利钦做得更大胆,更直接一些而已。正是因为有了愚蠢书生戈尔巴乔夫,首先让苏联处于混乱之中,同时又有了莽汉书生叶利钦在混乱之中勇夺俄罗斯的领导权,才直接造成了苏联的大崩溃,大分裂。在整个这个过程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至始至终操纵着这场闹剧。而剧中的两个主要演员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又是那么认真而出色地演绎了这个闹剧的全过程。这看上去多么的完美,多么地环环相扣,几乎缺少哪一环这出闹剧都不可能取得这么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国家利益上看,这个“完美”真是苏联国家的悲剧,是整个苏联人民的悲剧。
入主克里姆林宫以后,1992年1月,踌躇满志的叶利钦的书生气和幼稚病再一次强烈地暴露出来。他一心想把俄罗斯尽快建设成为像美国那样的高度民主而又高度富强的国家,他在全国推行他的灵丹妙药“休克疗法”时向国人保证:“咬紧牙捱过痛苦和艰难的过渡,在未来不算长的日子里要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形成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联邦体制;在经济上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体系,在军事上仍然保持一个核大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他带着这些美好的幻想一头扎进了西方的怀抱,并大胆地任用了一批具有西方意识的年轻人。可是,诸如盖达尔、丘拜斯这批盲目崇拜西方的年轻的“经济学家”从西方照搬过来的,医治俄罗斯经济的良方“休克疗法”,却把本来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推向了更大的混乱,国家经济急速下滑,人民迅速贫困化,而且西方国家原来答应给予的经济援助却并没有兑现,同时,曾一度是叶氏党的俄罗斯议会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和副总统鲁茨科依也因权利分配不均而与叶利钦闹翻了。事情发展到此,这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伟大国家的改革进程已经完全走出了改革发起者预想的轨道,变成了既得利益者之间权力争夺的另一场闹剧。俗话说:祸不单行。接下来的是总统与议会之间的无休止地争吵,最后发展到流血冲突。然后是曾经一度天下无敌的俄罗斯军队在小小的车臣平叛战争中惨遭败绩,然后是以民主派和改革家的形象赢得俄罗斯人民信任的叶利钦,为了保住总统的位子而不择手段,自毁形象,然后是叶利钦在两年之内五易总理,创下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在无可奈何之中,干脆把敢做敢为的性格发挥到极致,又让世界大吃一惊,他突然宣布辞去总统职务,并宣布由刚刚当上总理不到三个月的前苏联秘密警察,年仅45岁的任代总统。
:1952年出生在列宁格勒市(圣彼得堡),俄罗斯族。1975年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对外情报局工作,长年在当时的民主德国从事对西方的情报收集。1990年苏联解体后,有着上校军衔的回到了列宁格勒。1994年由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