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衬衫定制在哪里-周口衬衫定制
周口市太康或者开封市杞县哪有收购荆芥籽的?非常的感谢!
周口适合中药材种植的自然条件。周口市8县1区城市土地面积?11637平方公里,占全省的7%,其中11.745亿多亩耕地,占全省的8.7%。位于河南豫东平原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3°03'至34°20'N,114°05'至115°39',135公里宽,从北到南,从东到西140公里长的。市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不均匀降水总的气候特点是:少冰冷的雨水和雪的冬天,炎热的夏季降雨集中短暂的暖季节,春季和秋季,春季和夏季,更干燥的风。很好的结合,光,热,水,土层深厚,平原,适合于许多根草药的增长。温度条件。秋季气温较温暖的春季,冬季和夏季气温显着,很少有酷暑高温,低温冷罕见。年平均气温14.2°C至14.7°C,年平均最高温度为20.2°C,年平均最低气温为9.5°C.城市的无霜期为216天。温度和中国草药的成长和发展的有利条件。降水条件。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雨雪天气小于正常,雨量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年平均降雨量689毫米至816毫米的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全市85%以上的降水对作物生长季节,水和热同季,雨量更完全有利于中国中药材生产的发展。阳光条件。全市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至00年,一年四季都可以被植物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使用594卡/平方厘米。季度相比,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的大力作物生长阶段,是最潮湿的光量和热辐射和日照时数多阶段。中国草药的增长,这些气象要素是非常有利的。水的资源条件。周口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水质量和易用性的开发和利用。城市的排水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60中的骨干属于沙颍河,涡惠河西淝河,闳如荷的四大水系。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降雨入渗增加快,水力资源丰富,是中国中药发展的一大优势。土壤条件。周口市沙颍河部门,南沙颍河,汾泉河黑河冲积淮北平原;沙颍河以北的黄河泛滥冲积黄河冲积平原。以南的供应商沙颍河水,项城,沉丘南部的土壤主要是黑色沙江,占全市土地面积的,其特点是:粘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和高潜力生育的比重为21%。一种土壤有机质,氮含量高,阳离子交换,严格控制耕地期的,良好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增施肥料的情况下,适合种植麦冬的元胡,党参,牛夕,白术,白邵芸苔子,薄荷等中草药。沙颍河以北的扶沟县,西华县,太康县,淮阳,鹿邑,郸城,沉丘县北部土壤主要是黄潮土类,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8%。黄潮土类型分为砂,KG土,淤泥质粉质粘土三大类。沙松散的土壤质地,透气性和长期的耕地热量的吸收能力,适合种白头翁,半夏,白术,元胡,当归,白芍,北沙参,丹参,菊花,紫苏,荆芥。 KG土壤疏松土壤,砂粘适中,培养良好的安全的水和肥料的特点,适用于当归,薏苡仁南星,桔梗,地骨皮,槐米,红花,银花,牛夕,党参,天增长在冬季和其他草药。市淤土区?约200亩,细腻土的塑性,膨胀和收缩性和强大的潜在肥力,适合种植药用植物的土壤选择性杜仲,地骨皮,白扁豆,瓜萎,桔梗,板兰根两朵花,丹。中国的城市草药种植历史悠久记者:周口市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农业文明和中国医药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深深植根从古代到中世纪到近代,即使是现在,在医学上的东方文明,尤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在中原持久发展的腹地。我想问一下,周口市10个县(市,区)的历史,中国的中草药种植情况?章书饪:据史料记载,唐代位的的名人,Jiaozhang公共艺术,生活在西华县双龙集(西夏镇,琮桑村)。 IX-孙子采取桑树种子繁殖树苗超过100亩,养蚕缫丝。几年后,桑木材,砍伐树木,结果发现,桑树根皮及其他地方的桑树根皮有很大的不同,的根表皮白色,深皮层,质量桑白皮。桑Rousan和湖桑两药桑白皮开采以来Rousan。所以Rousan广泛种植在这里,仔细市场的需求。西华桑白皮时代丰富,年产万公斤,远销山西,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和其他。外国的毒贩经常来西华所有争相抢购供不应求。在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医药公司曾派人到城市组织收购,加工,再从上海出口。可见城市,桑白皮已成为在国内外著名。西华县红花种植在城市,特别是著名的西华县红花生产,从康熙年间(1663年)的统治,开始种植红花,到目前为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公司生产的,县红花镇红花著名的是在中国西部,配送中心的扶沟县县红花,红花,因此而得名。早在宋代的时候,栽植国槐历史的城市。清光绪年间槐米药用价值。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槐种植在城市发展很快,槐米收购量逐年增加,今年,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市菊花种植于清朝写。开发5000亩,1957年,收购16万公斤,在1963至50000亩,发展和收购12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习惯种植金银花和管理经验,在城市的历史。金银花种植农田,主要集中在沟旁的花园种植,每到收获的季节,在村外的花卉区,到处采花,干燥花村外的世界各地补丁银华香味的人群。 1980年,全市种植面积12000亩,主要是在泰康。自1984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完整的金银花栽培技术,改变一个码头,每植物栽培植物,通过修剪,改善生产条件金银花,葡萄缠绕到每个工厂的立场的增长,原有的码头30公斤至40公斤,每亩摘要干花提高到150多公斤干花。据史料记载,明清城市野生桔梗的资源的,但没有规模化种植。 1970年,扶沟县,鹿邑县最早从信阳引入,然后收购2000多公斤。 1978年的沉丘,郸城也派人去引进桔梗至36,000公斤的收购金额。 1980年,省医学委员会,以确定在鹿邑县建立桔梗生产基地,并投资了很多钱,桔梗生产的发展。在城市白芍栽培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自1956年以来,每年都县医药公司特别指定的人员去农村调查白芍生产安排,白芍生产任务的同时。最高年产量已突破1000万公斤,大宗药材,一个城市的发展。 1982年扶沟县进口从广西白花蛇成功繁殖,保持白花蛇北纬。宣统三年,根据“重修襄城县”中记载:县中药材车前草,薄荷,罗勒,款冬花,金银花,二丑,枸杞子,皂甙,益母草,荆芥茵陈,麦冬,何首乌根,薏苡仁,菊花19。顺治16年襄城县记录,在种植品种白芍,菖蒲,郁李仁,牡丹皮,桑白皮,粉红色的衬衫,斑蝥素,百合,茵陈33。以上,足以证明,中国城市的传统中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历史。主要品种有中国的中药材,适用于城市种植和发展规划记者:根据你的研究,你认为这可能是发展中的城市,中国中药品种的吗?如何确定区域规划?张树人:根据传统的中国医药资源调查显示,全市总中国医药资源529种,分属于7,366属,116个家庭,其中包括植物药,292属和399种,动物药61科,73属和117物种,13种矿物药,真菌,12个科,6个属,16种。 356国家重点品种,全市148;河南省重点品种,110种,62种在城市,,分别占42%和56%。中国在城市的中国草药的草药品种的野生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历史上最早和最大的收购金额,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品种最多的野生药材。城市主要品种的野生中国草药蒲公英,紫罗兰,车前草,败酱草旱莲草,马边草透骨草,益母草苍耳子,白蒺藜,罗勒,黄花蒿,黄蒿,葶苈子,扁蓄,蛇床子,地肤子,香附,锦葵,马齿苋,地骨皮:白茅根,楚真正的儿子,兔丝子215种,占城市的药用植物的41%。增加的需求,中国医药,野菜不仅不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但由于开荒和利用野生药材来源相应减少。为了扩大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要大力开展人工栽培的引进。这个城市的传统种植和的引进和种植的药材品种:板蓝根,白术,红花,银花,党参,丹参,菊花,玄胡,桑叶,杜仲,黄柏,合欢皮,芽,白芍,玄参,薏苡仁,栖息地,芸苔子,芦笋,当归,麦冬,天冬,萝卜种子,北沙参,桔梗,天花粉,白扁豆,丹,天南星科167种,占城市的药用植物的30%。动物成分的发展:土元,鳖甲,龟板,蚯蚓,蜂蜜,蜂巢,驴皮,全虫,蝉蜕,蟾蜍,鸡内金,牛黄,117种,占22%城市的药用植物。此外,也有一些本土的,野生的药材品种:血参,土元素,前胡,半夏,南星地骨皮,泽兰,地龙,全虫,龟板胶,紫菀,薄荷,菊花,TCS,丑陋的,和**。在我看来,根据城市的气候,土壤分布及在特定条件下江河流域,使药材资源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效地种植在城市必须有科学的规划,采取大规模化,标准化的道路。城市的整体发展药用植物的规划原则应该是:充分发挥,周口自然优势和道地药材的优势,为了以方便的保护和利用传统的中国医药资源,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实际设定的目标基础上的自然条件和当地的规划和措施,并逐步实现;必须提高市场预测,当前和长期的基础上,要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药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大的数量和品种,优良的品质,更便宜的价格,开拓市场,市场上的存货短缺,发展适合当地的药草要及时安排生产的稳步发展,生产和需求平衡的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地产药材,坚持原则相结合的长期与短期品种在市场上更充足的各种限制生产,生产周期长的品种,支持开发,生产,多用途,开发和利用价值的野生药材种类繁多的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和利用资源,保护濒临灭绝的品种掩盖自己的踪迹。应该是发现新的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后,开发和利用。做一个好工作的整体规划,生产布局。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和草药的分布规律,按照基本特征和发展方向的药品生产,共性的原则,方式,我认为,城市分为三种药材种植区:沙面积?东北部药材种植当归,白芍,桔梗,金银花,桑叶,菊花,红花,紫菀,白芥子,瓜萎板蓝根,天南星,白术,楚真正的儿子,荆芥,北沙参等;
周口店观后感
北京周口店遗址参观记 2004年夏,去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因为是体验式自助旅游,去的时候是在北京天坛附近坐的公交车,晌午时到达。 进了遗址后,发现炎热空旷的场地上,除了我们一行2个成年人+3个12~13岁的少男少女,就只看到远处还有2个男性中国游客、3个男女老外游客。真是感慨万分!感慨自己咋那么“阳春白雪”,咋那么“有文化素养”! 按图索骥,一路走一路看,看树木、看群山、看天空、看遗址内的建筑……周围是那样的安静,除了树随风动的沙沙声,剩下的就是我们大小5人的谈笑声,好似走在自家的后花园。 极至到了视听馆前,才欣喜地发现——还有一拨中国人!20个左右吧,真是另类啊!——个个穿着长袖衬衫,或格子的、或条子的,厚厚的。竟然还不论男女,个个一顶草帽,或戴在头上,或背在颈上,神情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大方。真叫人诧异啊! 赶紧趋步上前,一问,原来是地质大学的学生,顶着大太阳,跟着老师实地考察来了! 回过神来,赶紧对身边的3个孩子来了个现场教育……看,大姐姐、大哥哥多有上进心啊,这么热的天,穿着厚厚的长袖衬衫、戴着一顶大草帽,你们要……说的自己情绪亢奋,说的小儿眼睛放光……感慨完了,就立马乐颠颠地跟在大学生的身后也去山洞里转转。看他们,这儿用手轻轻地摸一摸,哪儿用小工具轻轻地敲一敲,我们尤其是3个小孩也学着样摸摸洞壁上的泥土,脑海中梦想着要是发现一块头盖骨多好啊,哪怕是小小的、小小的一片碎片也好啊! 不知不觉中,从一个山洞转到了另一个山洞。从一间展室进入了又一间展室,忙得不亦乐乎。 在展馆里,看了猿人的电子模拟生活场景,直佩服它们的聪明才智,感情当年它们选择生活的是一块肥沃的风水宝地啊!靠山、面水、草木茂盛、野果充裕、小动物繁多,真是居有所洞,食有所物,蓝天,碧水,一样不缺。倘若有大野兽出没,则或群起攻之、歼之,或躲进洞穴深藏不露……真是太有才了! 又看了周口店遗址的发掘、考古过程的录像,油然而生起对上世纪初中国考古先辈们的崇敬之情。那是一个多么贫穷、多么落后、多么动荡的年代啊!却硬是有那么一批富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国考古知识分子们,甘于清贫、甘于寂寞,像一批老农似的,经年累月,就着铁镐和铲子,在荒郊野林开始了一场和时间赛跑、和洋人赛跑的考古比赛。倘若没有这批爱国知识分子,这样的一个重大考古成就,在中国那样积贫积弱的年代,岂不早就旁落他人之手! 尤为感人的是,在国宝发掘出土后,我们的考古奠基人只顾抱着文物叫摄影师给文物照相,竟全然忘却了自己的脸面,以至于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照片上,仅仅是一双大手抱着的文物,不详细了解那段考古历史则根本无从知道那是谁的手?!忘我到如此境界,直叫人肃然起敬! 看着身边的3个孩子神情庄重的样子,我欣慰:爱国主义教育又一次沁入了他们的心田,真是寓教于乐啊!须知,这可是展馆阿姨为我们大小5人放映的噢,VIP级的。 到了和猿人像合影的时候,尽管大太阳辐射的人头脑发昏、头发发烫(此刻,真羡慕那些戴了大草帽的大学生,咋那么有远见呢),却个个比来时自信多了,因为人人蓦然发现原来自己长得是那么的美,万分感慨自己进化的真是好,天宫造物啊,晚那么多年才出生真是 有福了! 一晃,下午两点了,肚子也已饿的咕咕叫了,赶紧找饭吃吧。找来找去,只有进口处的小卖部有方便面和火腿肠出售,就这样了。小卖部的阿姨热情地拿来两瓶热水,一顿简易的午餐就这样热情洋溢地完成了。搞笑的是,本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餐,在3个小孩眼里却是一顿兴奋无比的大餐,因为他们不费吹灰之力、不用多费口舌就吃到了平时大人老也不肯给他们吃的方便面!那得意啊,笑的是灿烂如樱花,一团团的。 吃罢午餐,一看,下午2:40。晕!按照日程,接下来还要去卢沟桥,是为今天的7月7日特意安排的,晚上还要坐7:15左右的火车呢。 来不及了,赶紧谢过小卖部的阿姨,急急地出了遗址来到公交车站。时间一分一分地流淌,却始终看不到公交车的影子,能看到的、也只是偶尔能看到的是运煤的卡车,还不是我们要去的方向。 匆匆来到一家烟杂店,一问,答曰:“下午这时没车”,追问:“站牌上不是写着时间吗?”又答曰:“不管用,早在前面掉头,不进来了”。晕!晕! 没辙了,这可是在郊外啊,是当年北京猿人待的地方啊,大路上人车那个稀少啊,又是7月流火的炎热夏天的午后,就是躲在大树下脸儿也像个红番茄。 鼓起勇气,学着**里的样子,站在马路上拦车,活了几十年了,还没干过这事呢!等啊等,来了一辆煤车,方向不同。盼啊盼,来了一辆小中巴。恐是时间间隔长的缘故,车内挤挤的,一问,不去我们的目的地,但可以离开遗址几站路,中途再转车。赶紧上,2大3小。也就开了二三十米吧,车冒烟了,司机说车不行了,天太热。晕!晕!晕!于是下车,继续拦车。 为便于拦到车,只一个大人去拦,其余的1大3小站在50米开外等着。我的天啊,都已经3:30了,心理那个急啊,又是大热天,表面却还要故作镇静。 可能是炎炎夏日的关系吧,又是午后,又是郊外,交通本就不方便。等啊等,终于,远远的有一辆小货车开过来了。赶紧竖起大拇指,上下晃动着,心理嘀咕着“不知肯停下来不”。还好,车,竟然停了!那个高兴啊,赶紧急急忙忙地上前解释:“……7:15的火车……还要去卢沟桥……等了很久……一直没车……还有3个小孩……”。与此同时,1大3小已经火速跑步到跟前。 司机是男青年,边上是女青年。两人先是听着,无语,后对看了一眼,像是一对情侣。最后,男青年说:“我们不去卢沟桥。但可以把你们带到房县汽车站。到那里有去卢沟桥的车。上来吧。” 哇塞!人生中的首次拦车居然成功了耶!天下好人还真多哎! 一边说着谢谢,一边赶紧挨个上车。因为是小型客货两用车,最后一排长条凳还在,中间拆了,有2块板儿随意地丢在车厢地板上。赶紧自己动手摆放好,坐上去,小货车一下子被5个人挤得满满当当的。就这样,突突突,突突突,一路颠簸着,一路感谢着,我们来到了房县汽车站。 下车时,试探性地、吞吞吐吐地说要给车钱,毕竟5个人了,而且是救急,又怕话说得太白、太重,辜负了人家一对男女做好事的心意。果不其然,人一口说“不用”,弄得自己好没境界耶!还好,在车上时,已经考虑到可能出现这种局面,已作好了应对的打算。于是,赶紧笑脸满面地说:“真是太感谢了,正叫我们不知如何是好,这样吧,我送一枚司徽给你们,祝你们俩一生平安!” 各位朋友,送出的那枚司徽可不是一般的司徽噢,是18K包金的“平安”字母标识的司徽,平时都不用的,只是当时并没有说白,纯粹是为了祝福他俩! 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的探访旅程,感受到了中国考古先驱们博大的胸怀和民族自豪感、感受到了现代大学生的勤业和敬业精神、感受到了陌生人的真诚和善良…… 2008年3月17日17:16:39时至今日,小孩已长大了几岁,但每每提起,都说:“北京的周口店是记得最清楚的……人很少……外国人……大学生……长袖衬衫……草帽……山洞……头盖骨……考古……录像……照片……方便面……搭车……”
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古代欧洲、日本和中国的服饰特点分别是:
《欧洲古典服装 》
服饰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服饰习俗体现着民族文化特色,反映着一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中世纪欧洲是基督教统治时期,基督教对欧洲服饰影响巨大。由于基督教教义鄙视钱财,反对豪华,"中世纪下层民众的服装以简洁朴素为尚,妇女不事打扮,而且把珠宝捐给教会,常服只以白色的肥大长衣和连袖外套为主,色彩素淡"。
《欧洲古典服装发展》
中世纪宗教统治下欧洲服装的颜色、式样都很单调,颜色尚黑、灰、白三色,衣服式样以拖地长袍为主。古罗马豪华的拖加袍被废弃了。
中世纪初期,欧洲人服装简朴,平民贵族衣式相同。八、九世纪男式服装有内衣外衣,衣式颇似我国古代的袍,但较紧身。裤长可将脚套进,裆短,裤带系于脐下。脚穿长筒或短筒袜,有时脚到腿都裹上布条。贵族及上层人士上衣外披一件长方形或圆形斗篷,斗篷固定于一肩,或系于胸前;劳动者上衣较短。法国查理大帝"只披法兰克人之衣服--用带束紧之麻布裤,用带系住之羊毛衫及大衣"(《中古及近代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35 年版53 页)。冬天穿水獭皮或貂皮上衣,外面披一件斗篷。贵族腰间有宽大饰带,用以束紧衣服和佩戴宝剑,平民不准佩剑;衣料以麻布,毛织物为主。东方丝绸价格昂贵,以等量黄金计价,只有少数贵族能穿。《罗兰之歌》(法)、《亚瑟王之》(英)有所记述。服装的等级差别主要表现在衣服质地和产地不同,贵族穿细麻布,穿意大利产的羊毛斗篷,冬天有貂皮等贵重毛皮;平民只穿粗麻、粗毛织物。女式服装为长至脚踝的紧身长衣,两袖长而窄,外面穿一件宽松长袍,袖短于长衣。长衣领口较宽大,领口衣袖衣缝可有各种装饰镶边。斗篷从头顶披下来。
10 世纪男服变得更为贴身合体。英国男子的紧身衣上半贴身合体,下半象长至膝部的衣裙,宽松而舒展。紧身衣为套头式。紧身衣外披一件斗篷,并用一个大饰针别在胸前。这时女式服装变得宽大,衣袖加肥加长,头发蒙在披巾里边,身体被斗篷蒙起来。她们的内衣很长,直拖到地面,外衣到膝盖。圆口衣袖,衣服装饰华丽,很受拜占庭的影响。她们的头发用一块面纱蒙起,其端点重于背后直拖至地面。至12 世纪宽松的衣服变得瘦窄,使身体曲线得以突出。并于身后系带,衣袖逐渐宽大,袖口可垂至膝部。
12 世纪出现了圆饼式头饰,它可以遮阳保护眼睛隔热,主要为十字军所戴。上衣流行前开襟式,将前襟分成两片。女式衣服为系带紧身衣,上衣紧贴身体,下面是宽大的衣裙,两部分之间用线缝起,两袖宽松拖长,其剪裁方法是上下衣分裁后缝合,与以前使用
一块大布不同。
13 世纪男女服装趋于一致,男服还有紧身衣及各式各样的外衣,圆饼头饰,帽式装饰衣袖,敞胸披肩。下面有长筒袜、靴鞋。男子戴一顶中亚式小帽。这时护身外衣流行,适合旅行穿用,这种外衣是一件敞胸大披肩,旁边有缝,手臂可以伸出来活动。另外这时期流行封闭式马甲式外衣,上身如马甲,下面可长至膝下,这种无袖长衫,肩部向两侧延伸加长,就成帽式装饰衣袖了。13 世纪劳动者的长衫长短不等。男子上衣至膝,衣袖短小,脚下有无跟鞋,裤子于脚跟处有一圆洞,以便穿脱。夏天穿宽敞麻裤,上身裸露,
冬天穿短外衣和无袖套头衣。妇女穿长袍,中间有缝,可便于劳动,收获时裙子口袋可装农作物。当时禁止农民穿好料子及颜色华丽的衣服。
14、15 世纪后,欧洲服装开始有了变化。由于经济繁荣,农业、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的往来,东方文明的影响,欧洲服饰发生了许多变化,贵族男女追逐时尚,贵族妇女争奇斗妍,男子不拘礼节;贵族与平民的服装有了更明显的不同;衣服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巨人传》载中世纪衣料有绸缎、丝毛混纺、呢绒、大马士革呢、条呢、花呢、金线缎、各种皮毛。衣服有大衣、外套、外罩、上装、短装、衬衫、短披,女人有连衫长裙、晚礼服等。饰物有念珠、指环、链条、宝石、钻石、翡翠、珍珠、玛瑙等。服装力求摆脱古老习俗,追求时兴。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和纽扣装饰。
14 世纪男士的夹衣流行,夹衣两层,十分贴身,衣袖设计合理,可以自由活动手臂,便于全身活动。夹衣上有十几个扣子,夹衣衬里有细带可将瘦腿裤上端与之相连接;紧身外衣穿在夹衣之外,高领外衣兴起于14 世纪末;衣领将两耳覆盖,颈后衣领盖过后脑,下部裙衣拖至地面;这时期的斗篷用一组扣子固定在身上,外观为圆弧形,又长又宽。妇女服装主要是带袖紧外衣和无袖长衫。由一块布作成,领口宽,衣领偏低,这就是14 世纪欧洲妇女流行的袒领衫,领口有圆形、角形、方形,领口开得很大,露出胸的上半部,上身有无袖、短袖的,臂膀裸露,腰带提得很高。男女服装都讲究装饰。男裤与鞋连成一体,脚掌以皮革为底,脚下还穿无底长靴,靴上带有马刺。紧身男裤是两条裤管分开穿着,前后有长外衣遮挡。后来上衣越来越短变成夹克式外衣,15 世纪外衣更短,成为不能遮羞的服饰。妇女的袒领晚礼服与男人的短外衣服装遭到神父的反对。
14 世纪时兴一种染色服装,上衣左边一种颜色,右边一种颜色,裤子左右腿各为一种颜色,全身上下左右分四部分分别染色。15 世纪初见习骑士的服装从帽子至靴子都用黑、白、浅绿三色互相组合而成。一般流行的是红、黑、绿、紫几种颜色。裤、鞋、帽、背心都可如此分。裤子可以内侧为紫,外侧为黑。
中世纪衣服上绣的花纹以家徽为最常见。家徽本来是十字军东征识别敌我的记号,后来成为大家庭和一般市民家庭的记号。14 世纪盛行尊重身分和家族之风,妇女衣上多绣大型家徽图案,已婚妇女把婆家娘家的家徽分别绣在衣服左右。
15 世纪妇女服装向男装靠近,宽松的长衣腰间系带,外衣用宽大彩带束腰,上挂有短剑,头戴男士小罩帽,脚穿尖头鞋。
中世纪妇女发式及帽式。12 世纪妇女习惯地把头发梳在后面,扎两个辫子顺两颊垂下。13-14 世纪妇女以方形白麻布包头,在头顶打结,或在耳际用发夹别住,只露出面部。中世纪头巾式样很多,有的与现代修女头巾相似,一直围到颈部以下。年轻姑娘可以在节日戴上花冠,已婚者是不允许的。15世纪在哥特式尖顶建筑的影响下,产生了相似的审美观的服饰,V 字领、尖鞋、希南帽。希南帽呈圆锥形,内部用铁丝或浆糊使其成型,尖为40 度角,高九英寸至三英尺,帽子上垂着薄纱(用高级麻布作),帽有圆环固定,前沿还可加天鹅绒。帽子价格昂贵。帽子有一个角的也有两个角的,有的呈展翅形。
中世纪的鞋种类很多,有皮、长统靴、短筒靴、便鞋、拖鞋等。腿带、腕带用皮革、麻羊毛织品制作。农民常穿木鞋。贵族穿尖头鞋,有时鞋尖极长,鞋尖长度代表穿者的地位。一般规定为六英寸,绅士十二英寸、贵族十四英寸、王族不限制、贫民不准穿。
神父一直穿黑色长袍戴风帽;但发式有变化。8 世纪开始为修士剃发,其仪式为"削发式",希腊或东欧的削发式样是把头发全部剃光或剪得很短,称为"圣保罗式",罗马削发式样是在头上剃掉圆圆一片,四周仍留发,称为"圣彼得式"。修士剃发是代表对上帝的谦恭及献身的标志。`
14、15 世纪欧洲的统治阶级追逐奢华和享乐,无视宗教戒律,在服装方面表现尤为显著。"无论贵人、贵妇,皆如儿童之喜着新衣,喜戴首饰。此为善奢侈浪费之时代,男子穿尖头鞋,而女子戴高一尺之圆锥帽。此时人用三千头松鼠之皮以制一件外衣,而奥而良公爵竟用七百粒细珠以绣一首诗歌于襟袖之上。"
中世纪基督教统治,人们对于服饰的正当的美的追求被看成是轻狂的行为,禁欲和反禁欲的斗争也表现在服装方面。人们按照美的标准不断地推进着服装的前进,直至文艺复兴,服装发展才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拜占庭从远东经波斯运来丝绸衣料,或以丝线原料加工成薄绸,制成衣服。男式服装有紧身衣,有衣袖,前身有衣锁服饰做为装饰,衣长过膝,衣袖长短不一。腰间系有腰带。长身斗篷为正式庆典服装,斗篷前后镶有美丽的彩色垂片。披肩,是一块有褶的长形布块,固定于双肩。
女式服装有斗篷,还有披肩(王室皇后专用)长外衣,是由基督教法衣演变而来。女外衣短至臀部,长至脚踝。户外服装是长斗篷,从头部垂落覆盖全身。贵族妇女服镶嵌金银宝石、珍珠玛瑙,劳动妇女穿无袖或短袖上衣,衣身到腰。从查士丁尼皇后的画像看,其服装华贵无比,身穿一盖住脚面的长衣,衣制下摆很宽,似裙状,衣袖瘦窄至腕,袖口束紧。腰间系各种丝带,衣服上装饰各种宝石,胸前挂着各种珍珠宝石饰物,头戴帽,帽上饰着各种宝石,耳环垂下。其服装式样有的为欧式,其丝织面料与宝石饰物产于东方。
《日本服饰》
日本传统民族服装。日文称着物。
日本古代曾长期使用附袖贯头衣,称"小袖",是结合南方"身顷"、北方"筒袖"所创制,袖裉下有"身八口"(通风口)。从公元3世纪开始,中国袍传入日本并产生影响,"小袖"不断吸收吴服(中国三国时期吴国服装、五代十国时期吴国服装)、唐衣(中国唐代服装)和中国明代服装特点,在室町时期(1338~1573)发展成摆长过膝、袖口宽大的"长丈小袖",确定了和服的基本形式。
和服分男用、女用、儿童用和单衣、夹衣,有"表着"(外袍)、"下着"(内袍)等种类。和服长度一般齐踝,交领,右大襟,宽袖,留身八口,上下无扣无襻,系腰带,衣上印有家族徽记。男和服采用黑、褐、灰、深蓝等色的布料,或用细格、圆点、鸟眼图案的布料。女和服通常采用色彩艳丽的丝绸面料,有精细的刺绣、绘画及附加饰物。女和服腰带(奥比)质地为织花或绣花的绸缎,长约3~5m,宽约25~40cm,通常单条织造而不加裁剪,用时裹于腰胸之间,在背后打结,结眼考究,有200多种。腰带后中部有一小垫衬,用以撑住腰带的褶饰。在各种社交活动中,和服一直深受日本人民喜爱。
《和服的特征》
和服属于平面裁剪,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和服的美感。和服裁剪几乎没有曲线,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20厘米的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开,人们可以看到,用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方面比较自由。在制作和服时,较少为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尺寸的和服,也很少给人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插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的气质。不仅如此,和服同时也顺应日本的自然;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因此服装的通气性十分重要。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合日本的风土气候。
各种和服在款式和穿着方式上有"大同",也有"小异",正是这些"小异",具有服装的一项重要功能:显示身份、年龄、所属的社会阶层。以女性的和服为例,这种"小异"主要表现在袖子上。和服的袖子大致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等。
1."留袖",即袖子相对较短。
2."黑留袖"和服往往点缀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的礼服,一般在比较隆重、庄严的场合,如婚礼、宴会时穿着。
3."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隆重场合时穿着的礼服。
4."振袖"是未婚的日本青年妇女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一般只在庆贺典礼、毕业,以及新年时穿着(今天,即使在这种时候也很少有人穿着这种和服)。"振袖"就是长袖,往往长达1米左右,垂至脚踝。
5.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在平时穿着。"色无地"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
《中国服饰》
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社会服饰》
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 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在纺织品出现之后,贯头衣已发展为一种定型服式,在相当长时期、极广阔的地域和较多的民族中普遍应用,基本上替代了旧石器时代部件衣着,成为人类服装的粗型。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
《商周服饰》
由商代到西周,是区分等级的上衣下裳形制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商代衣服材料主要是皮、革、丝、麻。由于纺织技术的进展,丝麻织物已占重要地位。商代人已能精细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绮,和绞织机的罗纱。衣料用色厚重。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彩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饰》
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 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
《隋唐服饰》
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odong.com/wiki/%E5%8D%8A%E8%87%82'>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宋辽夏金元》
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宋代灵鹫球纹锦袍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明清服饰》
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分,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 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